澎湖群島遊記 | 澎湖旅行拍攝~澎湖景點拍攝By 阿斌師
澎湖旅遊拍攝,旅遊拍攝,攝影師,專業拍照,澎湖行程規劃,旅拍,尹林全家福拍攝,澎湖婚攝,阿斌師, 風櫃洞,花火節,東吉島,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七美,望安,馬公,天后宮,四眼井,二崁古厝,跨海大橋,澎湖攝影師,西嶼鄉,海龜,漁翁島,仙人掌冰,山水沙灘,塔公塔婆,玄武岩,大菓葉
澎湖旅遊拍攝,旅遊拍攝,攝影師,專業拍照,澎湖行程規劃,旅拍,尹林全家福拍攝,澎湖婚攝,阿斌師, 風櫃洞,花火節,東吉島,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七美,望安,馬公,天后宮,四眼井,二崁古厝,跨海大橋,澎湖攝影師,西嶼鄉,海龜,漁翁島,仙人掌冰,山水沙灘,塔公塔婆,玄武岩,大菓葉
暑假就是要去海島玩阿長這麼大還沒有去過海外拍攝,這次可以透過石王府的友人帶路來去澎湖群島玩一趟
心得只有一個,哪時候還要再來去澎湖群島玩咧??
簡單拍攝 讓5天4夜的澎湖之旅可以留下美好的紀錄
或許寫遊記寫的不好請如果有看到此文章的就多多包涵囉
到澎湖群島的方法簡單的就是搭飛機或者是搭船建議是搭飛機 很快很快就到囉
雖然是台灣國土但是去到機場就是有出國的FU
當天天氣其實不好阿
起飛沒有很久就可以看到澎湖群島囉
下飛機就可以開始來蓋章準備勇闖澎湖島
澎湖代表性的海龜到處都有可愛的裝置
澎湖標準的 廟多 船多 太陽大
隨處都有好玩的沙子可以讓小朋友滿足他的挖砂慾望
白白的砂 白白的腿
風櫃洞廳濤當天去的時候海浪很大 可以透過海蝕洞聽到風切聲音
冬天來或許就會相對危險 不建議走在岩石上喔
風櫃溫王殿 澎湖每年的元宵節都有電音武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3gCDGlYSA&t=106s
山水沙灘 砂非常細緻 非常白 這邊也是澎湖適合衝浪的地點
林投公園 這邊是大片的防風樹林建議可以在機場附近的這些景點開始先遊玩
澎湖縣花天人菊
隘門沙灘 這邊是澎湖本島適合水上活動的地方
小朋友只要有沙灘 貝殼可以玩就非常開心囉
當晚我們訂購了隘門沙灘的BBQ 整體評價還不錯 要是想要一邊玩水一邊吃烤肉的就可以參考囉
當天是關聖帝君的聖誕 剛好也有 煙火釋放 雖然不是花火節但是感受一下花火氣氛
內垵砂灘 退潮的時候可以退相當相當遠
西台古堡 是一個澎湖本島月亮尾端的燈塔
西嶼西臺又稱作西嶼古堡、西嶼西炮臺,是位於台灣澎湖縣西嶼鄉的一個清代的的軍事建築,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該地於明鄭末年即設置炮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加以改建,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後,澎湖通判李嘉棠再次改建,次年完工。後台灣建省,劉銘傳於光緒11年請德國人鮑恩士再次改建,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完工,即為現今(2013年)所遺存的砲台。因其為台灣少數保存完整的古炮台,具歷史價值,於1983年被指定為一級古蹟。[1]西嶼鄉西嶼砲台,在光緒13年(1887年)由總兵吳宏洛所建,架設四門英製阿姆斯壯大砲,已在民國72年(1983年)被列為一級古蹟,現稱為國定古蹟。當年的古砲在台灣由中華民國國軍接管後,疑已被當做廢鐵賣掉。
約建造於日本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砲身由八角形的砲座和雙砲管構成,體積龐大,砲座寬度為5.35公尺,砲管長度為6.13公尺,砲管間距為3.16公尺,周遭以壕溝聯繫其他的設施。餌砲是頗為稀少、特殊的軍事設施,為因應戰爭的產物,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見證,也反映外垵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外垵村 當地有小威尼斯之稱 從山上往山下看 黃昏夕陽燈火通明
天人菊(Gaillardia pluchella Foug)
意義由來:俗名:野菊花。鮮橘嫩黃的天人菊,有著強韌的生命力,正如島民在惡劣環境下百折不撓的精神一樣,因而被選為澎湖縣花。
大義宮改建後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的廟宇,兼具宗教意義和觀光價值,大義宮有許多特別之處,例如在宮前有座馬僮牽著赤兔馬的關公塑像,高度約有2層樓高;民眾經過賽錢箱後往下走就是地底岩洞,內部以珊瑚作為陳設的材質,加上五彩的燈光、虛擬的情境,每一區陳設的主題不單單僅有宗教,也有提到忠孝節一、澎湖景點特色等等,還有幾個許願池,許願池東有幾隻大海龜,據說只要許願時投入的錢幣丟中大海龜的龜殼,願望就會實現,如果池內一個硬幣代表一個願望,那麼恐怕有成千萬計的願望需要實現。
到大義宮就是要看超猛的海龜養殖
竹灣螃蟹博物館 門票不貴 只要三十元但是可以看到很多螃蟹的標本 第一次去到這邊絕對是物超所值
順帶一提旁邊有一個修船廠 非常值得去看 可以看到大艘漁船在路上修理的樣子喔
從合界看跨海大橋
鯨魚洞外面好吃的小館麵線
我個人偏愛的是小館泡飯 超好吃
鯨魚洞位臺灣澎湖縣西嶼鄉小門嶼西北海岸,屬柱狀玄武岩。柱狀玄武岩在海崖上,因海蝕作用形成一個巨型大洞,外觀上狀似一隻鯨魚的頭部。
數十年前,一頭鯨魚竄入海蝕洞中,不得其門而死,當時居民前往分割魚肉,鯨魚洞的名稱而此而生。
澎湖菜宅又稱「宅內」,是一種遮蔽與擋風的石牆,用以保護田地內的農作物。在農業上,靠近住家以硓?石堆砌而成稱為「圍仔」;遠離聚落,不一定使用硓?石做防風牆的稱為「園仔」。
澎湖全縣沒有屏障的高山,位於臺灣本島與中國大陸之中,形成風力資源豐沛的群島。尤秋冬東北季風盛行,平均風速每秒5至6公尺,最大陣風可達每秒13至14公尺,農作物生長不易,為了阻檔東北季風與其挾帶的鹹雨,「菜宅」乃因應而生。
菜宅通常就地取材砌築,有岩石的地方就開鑿火山熔岩凝結的玄武岩;有珊瑚淺硼的地方使用硓?石;水源豐富的便種植蘆竹。
取玄武岩、硓?石,硓?石需經暴曬,去雜質鹽份數日。建築時,先打地基挖約深三十公分土溝,以大石頭做基礎慢慢往上愈小塊石頭堆疊上去,大石塊間以小石填以空隙,利用石頭間的稜角相互契合加以穩固。
考其古榕緣起,回溯到明朝永曆27年(1673年)由村民林瑤琴氏所植。當地人並於樹旁捐款蓋一廟謂之保安宮,宮內奉祀康府王爺。並於宮前古榕主幹處立碑述其緣起。樹下設有石椅供遊客及當地居民聊天休憩,其旁為一排販賣特產及飲食之商家。
通梁古榕為一株樹齡達300多年(自明朝永曆27年(1673)之際),氣根近百條的古榕樹。位於台灣澎湖縣白沙鄉通梁村保安宮前廣場。地近聞名的澎湖跨海大橋附近,與西嶼鄉橫礁村隔橋相鄰。
位在澎湖西嶼濱海公路二崁草原至赤馬五孔頂之間有座壯觀的「大菓葉柱狀玄武岩」,日治時期為了交通之故,開發大菓葉、挖土造港而意外發現!海底下溶漿因為地形上升而急速冷卻收縮,形成五、六角形的特殊岩體,在海風侵蝕下,呈現現在的壯觀面貌。和澎湖其它地區的玄武岩不同,因為土質與出土時間較晚的關係,大菓葉的玄武岩色澤偏黃,大雨過後,玄武岩前方的凹地積水倒映壯觀的玄武岩,如幻似真、相當唯美。
由於當天的太陽方向不對 所以在5天四夜的最後一天還會繞到這邊拍玄武岩的倒影
澎湖北環景點接近末端西嶼鄉的一個美麗沙灘–內垵遊憩區(內垵沙灘),這邊的風景跟常見的沙灘風景很不一樣,因與山巒相臨,風景更加的壯闊,因遊客也不多,算是自己去過的沙灘當中屬一屬二的秘境沙灘。
內垵砂灘地形平緩 非常適合玩水游泳
第三天開始超猛的 吐吐行程囉
東吉嶼戰略位置相當重要,自古即為台澎海運貿易的轉運站,曾經繁華一時。日治時代為確保台澎佔領權,分別在島上南北兩端興建軍營及燈塔,並派兵駐守,控制鄰近海域。當地居民放牧羊群,從北方的山頭俯眺,紅瓦白牆的古厝襯托著青草及黑白相間的羊群,景色頗為怡人[2]。
東吉嶼西北側相距500公尺處為鋤頭嶼,是一座無人島。西方約4.5公里處有西吉嶼,原本有人居住,並設有一分校,但目前已成無人島。本島漲潮時面積為1.5423平方公里,退潮時面積為1.9045平方公里。[3]
東吉嶼雖屬澎湖縣,但距本島之臺南市僅約40公里、與縣治馬公市距離相差不遠,昔日即已往來密切,島民亦多遷居臺南安平定居。2002年東吉嶼居民曾一度爭取改歸臺南市管轄,但當時遭澎湖縣府反對,全案無下文
東吉位於台澎海道間的樞紐所在
自古「唐山過台灣」皆以東吉為最重要的中繼站
要到台灣做生意的人 大都會在此休息
極盛時期島上曾有三千多人
所以有「小上海」的名號呢
東吉燈塔建於東吉嶼北方的尖礁上方,標高47公尺的高地,也是全島最高點,是船隻行經黑水溝的重要指標。明末清初臺灣與福建廈門往來頻繁,依據前人航海經驗,船隻由大陸出發向東行,需靠目視依序定位紅水溝及黑水溝,並經西嶼和花嶼方能平安抵達東吉嶼。
早年發生於望安海域的船難事件,地點幾乎都在東吉嶼的四周,由於海難事件發生頻率最高,使得不少船員和漁民聞之喪膽。所以日本人在明治44年(西元1911年)興建燈塔,希望可以改善當地海域之航行安全。
東吉嶼燈塔的塔身最初是圓筒狀鐵塔。但開燈後黑水溝的航道安全仍然不見改善。為加強燈塔的守護功能,經過了歷次更換設備、翻修,繼續發光指引行駛船隻。
澎湖必去新景點-藍洞,不管你有沒有去過澎湖,藍洞絕對是你不可以錯過的景點!行程中將巡航至西吉嶼,船長將以船隻近距離靠近藍洞,但不會進入藍洞內,天氣好的話,你將有機會看到陽光從上傾瀉而下,映照在清澈海水,把整個洞穴染成夢幻的翠藍色,快來捕捉這難得的夢幻景觀!
坦白說當時已經吐翻 真的沒啥力氣再看這個藍洞了
往西航行後 來到了重點 七美島
七美嶼經緯度為東經119度40分,北緯23度16分,約在縣治馬公市南南西方29海浬(54公里)處。東南東距台南約48海浬,東南距高雄約58海浬。全島總面積約6.99平方公里,周圍長度14.40公里。就地形來看,七美嶼乃一塊切割之方山島嶼,以面積比較,為澎湖群島第五大島[1]。
七美嶼屬澎湖群島的一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上,全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3度,二月均溫為攝氏16.2度,七月均溫為攝氏28.3度。雖然四面環海,但因為缺乏良好植被,夏季仍感煩躁;冬季在強烈東北季風吹襲下,使人體的感覺溫度低於氣溫約攝氏7度[2]。該島嶼本身並無氣象測候站,其氣候可參考臨近之東吉島氣象站相關資訊。
七美嶼為一東高西低的方山台地,海岸線總長14.4公里,島上充滿了火山熔岩凝固的玄武岩,有柱狀節理、板狀節理與放射狀節理。綿延數千公尺的熔岩臺地、大灣玄武岩海蝕地形、望夫石玄武岩質岩脈、龍埕海蝕平台的摺皺構造、分叉子海蝕柱、海蝕溝、下巷海崖、礫灘、壺穴、澎湖石滬…等多種海蝕地形。號稱為七美的「自然寶藏」。
銀合歡為日治時期引進的植物,由於生命力強且適合本地環境,已成為七美嶼分布最廣的植被。馬櫻丹是近十幾年來才經由候鳥的糞便帶進七美,經快速蔓延後,目前為第二多之野生植物
七美嶼長年流水侵蝕作用在西湖村北側與平和村西側形成了河谷地形。然由於土壤、雨量及東北季風的影響,農地僅能耕種乾旱作物,畜牧或農耕業並不盛行,西南方為南淺漁場,漁業在此海島是高度發展的產業。
島上相當熱鬧繁榮,先吃碗越南大骨湯麵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一批倭寇登陸大嶼燒殺擄掠。有七名女子在倭寇的追趕下,自知難以逃過,又不甘受辱,為保全自身貞節,因而集體投井自盡;事後有人發現此井居然長出七棵樹,因此人們便傳說這些樹就是那七名烈女子的化身。此樹終年長青,會在春秋二季會開出小白花,飄有清香,當地人又稱它為「香花樹」。為感念七名烈女子的故事,後人填井立塚,在此立了塊「七美人碑」,稱為七美人塚;原名大嶼的七美,也在1949年改名為現在的名稱。現今七美人塚上有兩個石碑,左邊的石碑是鄭碾立的,石邊的碑文是何志浩將軍作歌詞和敘文、張默君女士寫書法,表示對七名女子的追悼[2]。1989年1月31日,七美鄉鄉長呂昭麟題〈七美人塚事蹟簡介〉並刻石,以紀念七名烈女子的故事。
曾有一漁民出海捕魚後了無音訊,其妻子日日夜夜在此處守候,希望丈夫早日回家。日復一日的哭喊,妻子體力不支而落海,最終在海面上化為岩石。
由於岩石形似手部區域較為粗短,後人調侃妻子是得知丈夫在南洋地區包養女人後感到十分憤怒,等丈夫回家要算帳。
玄武岩地形造成的 七美鱷魚岩
七美石獅
海蝕平台 小台灣
七美重要的交通工具 摩托車 繞一圈不會很遠
雙心石滬位於澎湖縣七美鄉,又稱為頂隙滬,為該島上唯一的石滬[1]。因其兩個滬房設計上狀似兩個心型而聞名
雙心石滬原先並非目前所看到的式樣,為「二窟一滬房」的設計。後因舊滬遭颱風吹襲倒塌,因此鄉民顏恭規劃重建,並委請吉貝人「芭樂師」於現址建造新滬,於1937年完成修築。新滬比其舊滬多增加了一個滬房,而形成今貌。至今在石滬左伸腳仍能看到舊滬的遺跡[2]。
石滬為澎湖的一種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因有兩座心狀石滬而得雙心石滬美名。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漁獲
七美島長毛象 請原諒我此時已經吐到一個不行 所以後面的海上島與行程都是暈暈中行進
【奎壁山摩西分海】一定要注意潮汐時間
現在就是滿潮時間~所以只好在奎壁山玩水浮淺囉
澎湖跨海大橋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兩大島,白沙島與西嶼島,是澎湖群島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在首次興建好的初期曾是東亞一帶第一座跨海大橋[1]。此橋於台灣公路編號屬縣道203線。
建橋之初長度約為2,160公尺,改建後長度約為2,600公尺,是台灣最長的橋[2]。
在跨海大橋興建之前,兩島間的唯一交通方式為行船駛過吼門水道,只是海道的水流湍急,平時的流速高達每秒三公尺以上,遇到季風強的冬季時節水流更是險急。政府在經過多年勘查後於1965年開始興建大橋,1970年完工正式通車,自此兩島的住民終於可以經由原來險惡的海路交通改為陸路交通來往於兩島之間,或是前往澎湖本島。 跨海大橋經過多年的潮汐及海風侵蝕,另外交通流量增加,原橋逐漸不敷使用,於是在1983年開始改建並於1996年完成改建工程
二崁聚落保存區位於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聚落的空間形式仍保有許多傳統特色,空間分布上並具有調節氣候的益處,其意義在保存漢人開拓台、澎的一個足跡,將原有的生活文化、民俗風情也繼續傳承下去;二崁聚落保存區在西元1989年被政府定位,並於1993年規劃後陸續進行各項整修工程迄今,2001成為傳統聚落特定區並在同年在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更成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用手工慢慢搓轉出來的線香,長的有點像鉛筆的感覺,一簍簍的放在外面曬著太陽,濃厚的香氣在空氣中瀰漫
風茹草為雙子葉植物、菊科、向日葵族、香茹屬。澎湖原生蔓藤宿根性草本植物,具有耐旱、耐風、耐鹽、耐貧瘠等逆境成長的能力,適合在台灣離島的澎湖生長,因此也素有「澎湖青草茶」之稱。內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及精油,具消暑解渴、活血化瘀、治療中暑、降肝火等功效。風茹茶品茗分三種,野生風茹茶最香濃入味,種植風茹茶味稍淡,茶包型味更淡。
就是這樣一邊曬太陽一邊喝飲料 然後就中暑感冒了
澎湖特有種 綠蠵龜
好吃的二崁豆花
隨時隨地都在觀察摩西分海狀況~~ 觀察潮汐才是重點 看來摩西分海分得很開很開 所可以等下午後來看漲潮
澎湖天后宮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供奉媽祖,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最遲在1604年前即已立廟。原稱娘娘宮、天妃宮或媽宮,馬公市舊稱即由此而來,現在台語裡「馬公」仍以「媽宮」
天后宮旁的老街 就如同台灣其他地方的老街一般
四眼井是台灣澎湖縣最老的古井,位於馬公市中央老街的最北端,建立於明代初期(西元1592年),正式名稱為『四穴井』或『四孔井』。
四眼井其實只是一個大井,出水量多,為避免民眾取水時不慎跌落入井中,早年以六塊花崗石條覆蓋,並用紅磚砌緣;但先前整修時已經改為水泥粉刷,再用花崗石環收編。因此形成四個圓形的取水口,所以稱之為四孔井。四眼井終年有水,遇到乾旱不雨也不會乾涸,井深5.6公尺,井寬2公尺,過去曾經是中央街一帶居民生活跟飲用水的來源,現在則是馬公市內的觀光景點。
澎湖有許多沒有看過的神明 喜歡廟宇的朋友們真的可以來走走看看
當天還家增了一個祕境 金龜頭砲台
金龜頭砲臺是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兵部特准福建總督覺羅滿保所奏而修建之明朝遺留之十二座砲臺之一,後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再修[2][1]。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中,《法軍侵臺始末》記載說金龜頭舊砲臺與新城砲臺是澎湖廳諸砲臺中火力最強者,但後來因為彈藥庫被法國軍艦擊中而失去作戰能力[1]。
臺灣建省之後,首任巡撫劉銘傳加強防務,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廣建新式砲臺,而在澎湖一帶則由總兵吳宏洛新建砲臺四座,即西嶼西臺、西嶼東臺、拱北砲臺與金龜頭砲臺,而在金龜頭砲臺這裡配備了7吋、10吋、12吋口徑的阿姆斯特朗大砲各一門[2][1]。但在1895年3月23日日軍從澎湖島東側裡正角海岸上陸,避開了金龜頭、西嶼西臺、西嶼東臺的火力攻佔了澎湖廳城,位在城西的金龜頭砲臺也隨之淪陷[1]。此時西嶼東砲臺清軍一度持續砲擊澎湖廳城內外日軍據點,但在3月25日14:00左右日軍修復金龜頭砲臺後開始砲轟西嶼東臺,16:00清軍將西嶼東臺大砲重要配件拆除後撤離澎湖,日軍自此完全控制澎湖[1]。
日治時期,該砲臺曾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5月20日到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9月15日期間重修,改稱天南礮臺,工事總監為支部長工兵少佐柴恆房,主任官為技手石川義仙、菅野外三郎、杉野中造[2]。二次大戰後一度成為中華民國陸軍澎湖防衛司令部天南營區(通信營)所在地,後來軍方釋出此地移交給澎湖縣政府[2]。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於2013年9月25日,將美製M1式40mm高射炮1門安置於金龜頭砲台,因國軍早期從於此架設此型號高射炮,後因整備汰廢而移出,所以縣政府文化局向國防部提出要求,經國防部同意後,將其從南投集集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安全運抵並安座[3
澎湖喜來登
摩西分海後 可以走到對岸的小島 但是不能登島喔
開始漲潮
從內垵北港向西延伸約一海浬的海域中有一處稱做「海瀨礁」的暗礁,暗礁北方的陸地稱為「鱟仔尾」,兩者間的形狀像箭一樣直射內垵村內,常導致民眾遭難與不平安,所以邀請唐山地理師實地勘查,於道光23年(1843)由內垵呂論倡導,率聚落內強壯青年鳩工興建一陰一陽兩塔後。並由村民築牆約百公尺將兩塔連接,意味雙人聯手共同抵抗外來的侵犯,也能防止海水倒灌,並能鎮壓這個如箭般的沖煞,因當初選擇陰陽揉合和消長原理來制煞,加上造型分雌雄,所以稱為塔公、塔婆。
西嶼內垵塔公塔婆至今已有160餘年的歷史,長期以來扮演著鎮守水煞,庇佑聚落平安的重要任務,也表露出內垵村民敬天奉神的信念,更是澎湖縣深具歷史及民俗意義的人文地標。 |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位在西嶼鄉濱海公路,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發現過程是當初日治時期為連絡西嶼跟馬公的海上交通,決定在大菓葉海邊闢建碼頭,挖取石塊泥土時才意外讓這片沈睡千年的柱狀玄武岩露臉。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前方是濱海公路的盡頭,蔚藍的海岸線遇上壯麗的柱狀玄武岩,呈現出如畫般的美麗景色,到此無不被這美麗景色給震懾住。